

| 文件名称 | 安康市多措并举促增收 工资水平持续增长 | ||
| 索引号 | /2023-0000 | 公开目录: | 数据解读 | 
| 公开责任部门 | 市统计局 | 公开形式: | 主动公开 | 
| 文号 | 成文日期: | 2023年08月10日 | |
| 有效性 | 有效 | 公开日期: | 2023-08-10 11:14 | 
	2022年,安康市委、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统筹推进全省促进城乡居民增收、推动富民惠民工作部署,扎实做好“六保”、“六稳”工作,强化稳就业政策举措,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、实施专业人才群体增收激励,全市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持续增长。
	一、就业人数同比下降
	安康市始终把稳就业摆在优先位置,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。但受疫情反复、市场乏力、经济下行的影响,国内外工业品市场需求减少,同时受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对课外培训机构的影响,全市就业人数下降。
	(一)就业总体情况
	2022年,全市全部地域法人单位就业人数36.73万人,同比减少1.78万人,下降4.6%。其中,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18.58万人,同比减少0.97万人,下降4.9%;私营单位就业人数18.15万人,同比减少0.81万人,下降4.3%。
	(二)第三产业减员最多
	三次产业中,吸纳就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减员最多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.25万人,同比减少1.35万人,下降6.3%;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5.58万人,同比减少0.33万人,下降2.1%;第一产业就业人数0.90万人,同比减少0.10万人,下降9.7%。
	(三)12个行业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
	19个行业中,有12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。减员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、制造业、教育,同比分别减少0.67万人、0.53万人、0.37万人。
	二、工资水平持续增长
	安康市委、市政府紧扣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三件大事,积极应对多重不利因素影响,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前行,呈现出经济运行调稳并进、疫情防控精准到位、攻坚克难成效明显的特点,全市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。
	(一)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增长8.2%
	安康市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,全市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.19万元,同比增长8.2%。增速最高的前三个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金融业、卫生和社会工作,分别增长24.7%、22.8%、17.0%。。其中,有8个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,分别是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.49万元,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.10万元,卫生和社会工作8.88万元,公共管理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8.50万元,金融业8.21万元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.98万元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7.86万元,教育7.53万元。
| 
				 
 
					2022年安康市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 | 
		|||
| 
				 
					单位:元,%  | 
		|||
| 
				 
					行业  | 
			
				 
					2022年  | 
			
				 
					2021年  | 
			
				 
					名义增长率  | 
		
| 
				 
					合计  | 
			
				 
					71879  | 
			
				 
					66457  | 
			
				 
					8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一)农、林、牧、渔业  | 
			
				 
					56480  | 
			
				 
					55140  | 
			
				 
					2.4  | 
		
| 
				 
					(二)采矿业  | 
			
				 
					48273  | 
			
				 
					46221  | 
			
				 
					4.4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三)制造业  | 
			
				 
					45120  | 
			
				 
					43328  | 
			
				 
					4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四)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| 
			
				 
					91030  | 
			
				 
					83557  | 
			
				 
					8.9  | 
		
| 
				 
					(五)建筑业  | 
			
				 
					53485  | 
			
				 
					54148  | 
			
				 
					-1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六)批发和零售业  | 
			
				 
					54342  | 
			
				 
					52419  | 
			
				 
					3.7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七)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 | 
			
				 
					78643  | 
			
				 
					70990  | 
			
				 
					10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八)住宿和餐饮业  | 
			
				 
					38885  | 
			
				 
					38843  | 
			
				 
					0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九)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104866  | 
			
				 
					99164  | 
			
				 
					5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)金融业  | 
			
				 
					82077  | 
			
				 
					66847  | 
			
				 
					22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一)房地产业  | 
			
				 
					60712  | 
			
				 
					57119  | 
			
				 
					6.3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二)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58703  | 
			
				 
					47094  | 
			
				 
					24.7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三)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79765  | 
			
				 
					68318  | 
			
				 
					16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四)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| 
			
				 
					66436  | 
			
				 
					58915  | 
			
				 
					12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五)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46745  | 
			
				 
					42919  | 
			
				 
					8.9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六)教育  | 
			
				 
					75257  | 
			
				 
					70902  | 
			
				 
					6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七)卫生和社会工作  | 
			
				 
					88818  | 
			
				 
					75934  | 
			
				 
					17.0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八)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  | 
			
				 
					67463  | 
			
				 
					62887  | 
			
				 
					7.3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九)公共管理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| 
			
				 
					85032  | 
			
				 
					80735  | 
			
				 
					5.3  | 
		
	(二)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增长1.3%
	全市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.21万元,同比增长1.3%。增速最高的前三个行业为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,分别增长29.5%、20.5%、10.4%。其中,有8个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,分别是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.89万元、金融业5.36万元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.91万元、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.87万元、卫生和社会工作4.76万元、采矿业4.45万元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4.34万元、建筑业4.29万元。
| 
				 
					2022年安康市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 | 
		|||
| 
				 
					单位:元,%  | 
		|||
| 
				 
					行业  | 
			
				 
					2022年  | 
			
				 
					2021年  | 
			
				 
					名义增长率  | 
		
| 
				 
					合计  | 
			
				 
					42068  | 
			
				 
					41526  | 
			
				 
					1.3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一)农、林、牧、渔业  | 
			
				 
					40048  | 
			
				 
					36331  | 
			
				 
					10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二)采矿业  | 
			
				 
					44522  | 
			
				 
					42500  | 
			
				 
					4.8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三)制造业  | 
			
				 
					41845  | 
			
				 
					39883  | 
			
				 
					4.9  | 
		
| 
				 
					(四)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| 
			
				 
					58853  | 
			
				 
					57957  | 
			
				 
					1.5  | 
		
| 
				 
					(五)建筑业  | 
			
				 
					42914  | 
			
				 
					44886  | 
			
				 
					-4.4  | 
		
| 
				 
					(六)批发和零售业  | 
			
				 
					41830  | 
			
				 
					39015  | 
			
				 
					7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七)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 | 
			
				 
					43391  | 
			
				 
					42090  | 
			
				 
					3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八)住宿和餐饮业  | 
			
				 
					37333  | 
			
				 
					36737  | 
			
				 
					1.6  | 
		
| 
				 
					(九)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48728  | 
			
				 
					40438  | 
			
				 
					20.5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)金融业  | 
			
				 
					53608  | 
			
				 
					55406  | 
			
				 
					-3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一)房地产业  | 
			
				 
					41660  | 
			
				 
					49650  | 
			
				 
					-16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二)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41897  | 
			
				 
					46059  | 
			
				 
					-9.0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三)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49137  | 
			
				 
					52974  | 
			
				 
					-7.2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四)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| 
			
				 
					40351  | 
			
				 
					31164  | 
			
				 
					29.5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五)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| 
			
				 
					38335  | 
			
				 
					35691  | 
			
				 
					7.4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六)教育  | 
			
				 
					36647  | 
			
				 
					35890  | 
			
				 
					2.1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七)卫生和社会工作  | 
			
				 
					47580  | 
			
				 
					46712  | 
			
				 
					1.9  | 
		
| 
				 
					(十八)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  | 
			
				 
					37909  | 
			
				 
					34343  | 
			
				 
					10.4  | 
		
	三、存在问题
	(一)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较为明显。受行业间单位性质、效益不同等因素影响,2022年,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的2.7倍;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最低的教育业的1.6倍。
	(二)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。电子科技、装备制造、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招聘难,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紧缺,小微企业和新社区工厂管理人才也普遍缺失。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,一方面企业招工难。
	(三)农村务工人员就业技能有待提高。目前,我市农村务工人员从事高技能、高收入行业较少,青壮年多从事建筑领域、快递、外卖等体力劳动行业,劳动强度较大;而年龄偏大、体力偏弱的劳动力主要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,工资收入低。
	四、对策及建议
	(一)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。一是要发挥市场作用,引入竞争,打破行业垄断,让各行业公平、有序发展;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,帮助劳动力自由、充分就业,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;三是要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,增强劳动技能。
	(二)积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。建立完善的企业用工岗位信息库,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实施就业补贴政策;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,实施“三支一扶”、大学生志愿服务等计划,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;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,对毕业生、返乡人员等创业群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,对灵活就业人员落实劳动权益保障,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;大力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,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作用,扶持创业带动就业,优化服务促进就业。
	(三)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。建立覆盖全部劳动力、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;对高校毕业生、农村劳动力、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,增强劳动者求职能力、稳就业能力和成功创业能力。